17日下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景洪胜利闭幕。
我所党委书记里二参加会议,他提出《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打造傣药南药品牌》的建议,成为会上代表热议话题,受到媒体关注。砂仁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在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药用历史,也是我州产业扶贫的重要品种之一,产业基础良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州人大代表里二建议,通过打造品牌来完善砂仁产业链,是带动我州傣药南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傣药南药发展,在《西双版纳州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30)》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傣医药南药‘联内通外’的传统历史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各国传统民族医药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傣医药南药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族医药。力争到2030年,全州傣医药南药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截至2018年,全州中药材产业工农业总产值达17.5亿元,同比增长8%;种植面积28.49万亩,同比增长1.99%;产量1.11万吨,同比增长7.97%;农业产值10.34亿元,加工产值7.16亿元。里二认为,我州目前傣药南药产业规模离规划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傣药南药缺乏品牌效应,市场认可度不高。以砂仁为例,据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全国砂仁产量的80%集中在云南省,仅我州砂仁产量就占全国产量的65%以上,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品牌打造,我州砂仁销售价格低于其他地州,极不利于我州未来砂仁产业发展。二是傣药南药发展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前段,缺乏相应产品。目前,我州傣药南药产业多为种植业,严重缺乏后端产品开发,市场认可度不高,严重阻碍了我州傣药南药产业的发展,也是其产值难以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
砂仁自上世纪60年代初在我州引种成功,并于80年代中期推广种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具备了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的条件。里二建议,我州应加强砂仁基础研究工作,申报地理标志产品,设立专项基金,对我州砂仁的种质优势、活性成分等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突出我州砂仁品种优势,强调“西双版纳砂仁”的概念,争取通过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打造“西双版纳砂仁”品牌。加强砂仁系列产品的开发,完善砂仁产业链。砂仁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品种,在食品、保健品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应重点围绕产品开发,通过招商引资以及联合相关研究机构、企业等开发系列产品,争取让其成为我州旅游产品伴手礼。同时,鼓励餐饮行业研发砂仁饮食产品,在我州形成“见砂仁、吃砂仁、带砂仁”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带动砂仁产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