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药植所云南分所牵头主编,联合沧源县中医佤医医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同编纂的《中国佤药志》在沧源佤族自治县举行首发仪式。作为国家公共卫生重大专项“云南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重要成果之一,这部凝聚科研团队多年心血的著作,不仅是佤医药文化传承的里程碑,更彰显了药植所云南分所深耕民族医药领域的科研实力。
沧源佤族自治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佤药志》的出版,副县长胡丽萍出席首发式并致辞强调:“《中国佤药志》的出版,是佤医药发展历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沧源县将以此为契机,全力推动佤医药传承发展工作,持续加大政策、资金与人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佤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路径,促进传统民族医药智慧与现代科学研究有机衔接,让佤医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作为本书主编,药植所云南分所副所长张丽霞在首发式上回顾了编研历程,她感慨道:“本书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民族医药文化的抢救行动。” 她介绍,研究团队通过跨学科协作,历时多年深入云南临沧、普洱、保山、西双版纳、德宏等佤族聚居区,开展了全域覆盖式田野调查和民间医者访谈,通过对古籍文献的系统考证与民间口述史的深度挖掘,最终确立717种佤药正源,抢救性收录2000余则珍贵口述验方,挖掘出 20 余首传承百年的佤药膳食秘方。此外,书中还系统总结了佤医药的理论精髓,详细阐述花椒针、药滚法等 15 项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为佤医药研究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张丽霞副所长强调,这部志书的诞生,离不开滇版精品出版基金的支持,更凝聚着朱兆云院士等专家及数十位佤医传承人的心血。展望未来,团队将持续推动佤医药等民族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活态传承与国际交流,为民族医药现代化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药植所云南分所长期致力于民族民间医药的系统性挖掘与开发,先后对傣药、哈尼药、佤药、拉祜药、纳西药等云南特色民族药资源开展了系统调查,相继出版《中国傣药志》《中国拉祜药志》《中国佤药志》等系列民族药志,构建起民族医药研究的学术矩阵。同时,所里还建立起 “活体种质圃 + 民族药标本馆 + 民族药数字化平台” 三位一体的民族药保存体系,从实物保存到数据留存,全方位守护濒临失传的民族医药智慧,为民族医药文化的永续传承筑牢根基。